江苏盘活农村闲置农房试点城市 闲置,盘活

首页综合资讯正文人气:300 ℃时间:2024-08-31 07:57:59

随着经济增长及城市化带来的农村人口转移,本市各区宅基地闲置情况普遍存在。各涉农区在依法维护农民宅基地合法权益和严格规范宅基地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的有效途径,为优化土地资源效率、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进一步推动闲置宅基地及闲置住宅的盘活利用,为各区提供借鉴经验,本市遴选18个闲置宅基地及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村级典型案例。即日起,上海三农将刊载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在松江区叶榭镇,“幸福老人村”从农村老人原居养老的需求出发,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让“不离家、不离土、不离乡、不离亲”的创新养老模式在堰泾村落地开花。

将宅基地盘活用于乡村养老,“幸福老人村”案例的实践经验在于,通过机构化运营和多元化公益助老,在乡村新场景和新社群的营造中,激发了乡村孝亲文化的社会影响,唤醒了农村老人参与互动的价值感和活力感,活力老人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乡村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内涵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

村民养老不离乡

租赁连片闲置的9户人家10幢宅基地,注册成立“上海松江叶榭社区堰泾长者照护之家”,2015年,蒋秋艳等3名发起人出资打造的“幸福老人村”广受关注,成为上海探索乡村养老的代表性案例。

这是上海首家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农村宅基地盘活,融入公益化运营的专业养老机构,形成了让农村老人在原乡原居中享受养老的特色模式。

“让农村老人养老不离乡的想法萌生于2014年。”蒋秋艳是土生土长的堰泾村人。她说,每次回村看望外婆时,发现外婆总是独自生活,吃隔夜饭,身边没人照料。“像外婆这样生活方式的老人在乡村有很多,但农村老人更加不愿离乡养老。”蒋秋艳说。

篱笆小院、原始竹林、农田鱼塘……走进幸福老人村,10幢农房保留了原有的生态结构,经过适老化改造形成了占地8400平方米拥有多种专业养老服务功能的设施综合体;49张固定床位可提供不同等级的护理服务。

如果说老年活动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功能空间和日间照料、助浴、助餐等基础服务是“必选项”;那么,提供周边村庄7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早餐,每月一次的生日会,几乎每周都有的各类党建、公益活动则为堰泾村的乡村养老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加分项”。

幸福老人村聘请的护工阿姨也是本地人,房子、环境和口音没变,老人们在熟悉的环境里安享晚年,引得不少城里老人羡慕,也决定迁住在此。

公益养老让老人动起来

7年多来,幸福老人村不断升级,形成了乡村咖啡屋、“四房十八间”、共享厨房、慢时光蜗牛生活馆、榭逅小园等新场景,通过多元化公益项目吸引了更多资源注入乡村,也让更多亲子家庭来到乡村,碰撞出丰富精彩的养老生活。

今年10月,幸福老人村在松江区文明办和叶榭镇政府支持下,为本村老人策划了一年一度的蜗牛文化节。堰泾村超半数的老人走出家门,台上,以堰泾村老人为主角的节目轮番上演,特色活动“剥毛豆大赛”吸引了超500余位老人参与。更多老人不再蜗居家中,在种种乡村新体验中,老人再次感受到活力。

在幸福老人村,定期开设的“爷爷奶奶一堂课”特色活动,吸引了很多在校师生的参与,“蜗牛文化节”上也必定会有学生的互动。强调“代际学习”,鼓励老年人和青少年在一起相互“学习”。“这样的思路,相较于简单‘探望’,更能够让老人有幸福感和获得感。”蒋秋艳说。

为此,幸福老人村开拓了“慢时光蜗牛·乡村文化营”项目,改造利用幸福老人村紧邻的闲置、荒芜的农村集体土地空间,打造“代际学习空间”,鼓励老人和青少年在文化体验营活动中,一起体验乡村文化、传统文化,也让足不出村的老人在互动中感受到了更多外面的世界。

幸福老人村坚持积极对接各类公益资源,开发出了一系列以“孝”为主题的乡村公益养老创新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市民到幸福老人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多年来一以贯之的公益新风为堰泾村的乡村养老文化带来了新的内涵。

老人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角

在堰泾村,越来越多新场景的打造,为老人量身而设的志愿者岗位,让老人“有事可做”。

在幸福老人村的奶奶咖啡屋,79岁的吴妙莲奶奶和72岁的杨明华奶奶熟练地操作咖啡机,给咖啡拉花。去年,两位奶奶跟着幸福老人村工作人员学习做咖啡,很快就能独立制作咖啡,成为了咖啡屋的咖啡志愿者。不少市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让“咖啡奶奶”的生活充实又快乐,她们每天会时刻关注手机上咖啡群里的消息,以免错过“订单”,最多的一天奶奶们共做了80多杯咖啡。

不少老人乐于在乡村中发挥余热,不少60多岁的“小老人”主动去照顾80多岁的“老老人”,成为建设新乡村的一员。从公益助老到代际互动,更多人来到堰泾村,感受到了这里因养老而形成的乡村“社群”的活力。

“老人们‘被需要’感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老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这些年,他们的变化很大。比如,不怕登台演出,主动和陌生人互动,越来越敢于尝试和体验新鲜事物。”堰泾村党总支书记沈卫东说。

从最初的49张床位到乡村养老田园综合体,“幸福老人村”的创新模式不仅让农村老人群体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有了显见的变化,也为堰泾村环境有了创意式再造;盘活的闲置农村宅基地,最终激发出了农村老人的内生动力,也为解读多元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文:张孜怡 贾佳

摄:王金秀 袁梓涵

为您推荐